“吃派饭”,是当代的词汇。在六七十年代,农村干部或工作队下乡,到农民家吃饭,交上粮票和一点钱,叫作“吃派饭”。所去的农户将来人当作客人,也会量力做的好一点。
而我们这里提到的吃派饭是另外一回事,是指清代失去劳动力的老年父母,轮换到已经分开生活的儿子们家里吃饭、养老,那时人把这种赡养的方法叫作“传食”。
三百多年前的1683年(康熙二十二年),江苏崇明县有位姓吴的老人已99岁,他的妻子仅比他小两岁,可以说是百龄人瑞。他们有四个儿子,长子也已77岁,其他的都白了头。
在早年时因家中奇贫,四个儿子都卖给了人家为奴,然而孩子们都很争气,一个个挣了家业,赎了身,老大经营棉花店和米店,老二开设布庄,老三开张腌腊店,最小的营业南北杂货店。
个人都成了亲,生子娶了儿媳,生活过的相当自在,但是想到往日的苦处,父母的艰难,不仅不记恨父母的卖身之痛,反而要好好报答双亲,让他们有个欢愉的晚年。
他们人人争着孝养父母,商定请老人轮流到各家用餐,开始一个月一次轮换,后来儿媳们觉得公婆年岁太大,一月时间太长,得三个月以后才有侍奉的机会,不如一天一换,但是还感到不能尽情谊,最后决定一餐一换。即早上在老大家,中午在老二家,晚上在老三家,次日早上在老四家,以此类推,周而复始。
展开全文
每逢五、十的日子,全家族在一起吃饭,为老人敬酒,说些庆贺吉祥的话,令老人高兴。在老人用餐的厅房的柜子里,儿子们各放一些制钱,以便老人饭后拿用,出去买些零食,若钱少了,儿子们会主动往里添钱,不使短缺。
老人时或到友人家打牌,儿子叫人偷偷地送些钱给那家,让那人故意输钱,好让老人高兴,有时老人兴致冲冲带着“赢”的钱回家,不知是儿子暗中孝敬他的,为他买的笑。
这一对老夫妇晚来有福,“派饭”吃的好,岂止是口福,而是欢快的家庭人际关系,真正享受天伦之乐。
吴氏夫妇在儿子、儿媳的分养下,晚年生活美满,得终天年,显然“传食”的观念和方式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。子孙多,跟着某一个过,可能会发生一些纠纷。如和这个儿子一起生活,别的儿子或许会说他偏心眼,而在一起过的儿子也许觉得负担太重,别的兄弟占了便宜。
诸子轮流供养,各尽自身的责任,要孝养的都有机会,不情愿的也不能推卸,做老人的也不会有偏向,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赡养老人的方法。
类似这种“传食”或“吃派饭”在清代的各种史书记载中屡见不鲜,很明显这是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的养老习惯或是制度,可见敬老、尊老的风气在那个时候尤其兴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